当某个社会生产结构发生改变时,这个过程叫做实践。但当只有新的需求、消费足以平衡生产结构时,那就是产业革命时。一次工业、二次工业、信息工业革命是如此,23年至今也是如此,智能眼镜正在扮演这个中的结构新角色,在AI浪潮中,成为新的需求终端存在
问1.那款智能眼镜最好
其实在当下这个时间点有点难回答这个问题。CES展会刚刚结束,看到现场盆友发来的实时报道只能感叹,这25年智能眼镜市场竞争一定会非常激烈。似乎之前所有头戴设备经验的厂商,都在24年对自家技术做了一次加减法,将竞争铺陈到了智能眼镜赛道里。
从感性角度,不经过任何分析,先来一句暴言!首先,毕竟是眼镜,在我个人角度,它必须为一个时尚单品的存在。所以Rayban就是Rayban,有品牌自带价值在,也有时尚价值在。没有电的时候,它也是Rayban,不会是Meta。因为真的好看!
感性的说完,回归理性市场。除去各类BB镜、AR/XR镜。
品类聚焦在智能眼镜当下做了一些简单信息调研(笑)
说实话,CES后的AI眼镜井喷,短时间内根本拿不到机器,是最容易到手的机器了。但从数据以及功能上来说它就是现在“最好的”,Rayban Meta,这可能是面对问题回答的唯一可选产品了。Rokid以及雷鸟V3产品的拿不到,即使拿到了大部分功能也需要等待三四月份的ota。
当我在带上rayban meta后,问它“what is that”时,它给我反馈是魅族StarV没法做到的,没有Cmos的产品都无法做到,巨大的想像画幅就在脑内展开。然后大部分的AI功能围绕着支付以及工作相关的场景,铺成自家的AI agent。
其次是我对生态的需求,从生活到娱乐,作为Copilto的存在,都当前产品都太低了。我与车的联接、我与家的联接,现在依旧依赖着手表,手机。无论是现在的智能TWS耳机,还是智能眼镜。技术都可OTA,都是开源项目,只需软件生态都可以做的起来,各厂商都需要时间。
最后则是我个人一个观点。当下无论是智能眼镜,还是智能耳机,所有的信息都人与环境主动投入至AI gent中。但当AI agent 能自生成式的建设用户个人RAG时,才能形成一个真正Copilot。它能记住你与时间的关系,与物的关系,
在某个场景下以助手的身份主动协助你更好的生活工作,例如能够在你停车的时候主动记下车位(虽然这个些涉及到隐私风险,但优秀的生活AI agent需要尝试往这个方向走。可以想像到这个分类求解器会有多庞杂)。于是达成了“智能”,眼镜成为了它的载体。所以我现在是如此好奇,迦南K1所谓的记忆胶囊是否是我认知中的私人rag。
综上所述,当前的眼镜们依旧没有达到我做为消费者身份的最期望需求,但可预见的市场在往那个方向奔跑,而且与AR不同在于,这个是更为成熟的技术。举例来说从最基础的能耗来说,雷鸟,rokid都提供了有线磁吸式充电的方案,这点很棒,相信各大小厂商会有自己的充电解决方案。
OK说完了很多功能展望,最后落到实处,来说一下实际使用体验细节。
- 首先是佩戴舒适度,雷鸟V3以及RayBan-meta是最像眼镜,恰到好处的镜腿宽度以及前后配重,已经很复合当下眼镜认知了。AI 唤醒速度上来说RayBan meta最快,最流畅,并且能准确识别到是我在唤起它。雷鸟V3可能是麦克风阵列问题,不知道是否有没有做声源计算,在店内试用的时候,AI助手会被其他人唤醒,这点非常怪。华为2则就非常不尽如人意了,音频耳机罢了。李未可chat 价格与前两个不同,没有常驻的语音唤醒固件(可能因为续航,可能因为成本),手势触按的提前量开合这点做的比较机械,习惯性按下状态开始说话放下结束说话,但是结果信息没有录音完全。
- 然后是语意识别转化以及基础AI交流,雷鸟V3应该是我体验最舒服(可能是可以说中文),但是与Rayban meta一样,只能做到一问一答,够用,但还没到好用。李未可chat的对比对象更像是ola friend,我直觉感知应该用的是豆包服务。语义识别较为不精准,用的语意识别是自己训练的开源模型还是大厂服务有点让我难以捉摸,或者更有可能是mic阵列的收音问题。
-
最后是AI回答的准确性,雷鸟V3明显是对ai agent做了调教,知道人是在佩戴眼镜的环境下做的提问,所以对内容回答都较为简练但柔和。meta-ai则比较硬板,更像是个搜索工具,回答方式更为片汤话模板化。李未可AI回答较为割裂,因为配合人设主打CHAT以及,在对话过程中长对话有点过久,只靠听容易记不住,在问题回答时,例如回答杭州天气问题时,人设用词没有融入其中,反而像是天气播报员。感觉距离AI定位有点偏离,但确实是块不一样的产品打法。
-
还有就是通病就是生态支持,meta自有生态,但国内环境使用不到,很可惜。雷鸟用啥都要等3月ota,确实着急占有市场。当下的李未可GO生态与豆包基本相同,系统级别的手机通讯拨打电话渠道也没有铺成
这一问的最后,从李未可的角度出发来说,智能往哪方向走,眼镜往哪儿走,依旧是要看决定切市场哪个块细分蛋糕,多少资源可调用来做最后方向决策。
近期这样的状态,显然产线已经受到了压力了。这与AR,BB眼镜当时的市场反应完全不同。至少从青岛、合肥的几家生产工厂一线打听到的消息如此
问2.智能眼镜存在最大价值
这是问题其实分两个面来说会更好
1. 宏观角度,社会面角度,产业面角度
眼镜发展从功能性到情绪价值性,再到更强的功能性一直是这样发展。AI浪潮从22年开始一直推动的至今,AI工具作为生产力改革核心力量发展着。技术层面的人一直实践着,追寻从,甚至不削着现在的智能设备。我认识一些对技术有着强洁癖的人,在CES前后,对rabbit、Humane、AI pin,AI眼镜这类产品的反感。但是我认为,这是AI作为变革工具,接触更大消费市场的必经载体。眼镜、耳机、pin这些载体,承担了Lab2b2b2b2c中最终的需求生产闭环中终端的一部分,并且将持续变革。(以上的内容缺少数据支撑,仅我个人一家直言)
- 微观角度,个人角度,生活面角度
根据《【蚂蚁集团】 2024年终算法与AI大模型的用户认知调研报告》、《Consumers Know More About AI Than Business Leaders Think》等相关C端数据,我做了简单总结
AI 大模型的使用尚未普及,消费者对其运作机制的认识也相对匮乏。在收集的 8030 份问卷中,有超半数的受访者完全没有使用过 AI 大模型。针对使用过 AI 大模型的受访者,进一步调研了他们对大模型的工作流程或工作原理的了解程度。仅有 10.19% 左右的消费者非常了解,部分了解的人数占 57.21%,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人数占 30% 左右。这些数据表明,AI大模型尚处于发展阶段,尚未被广大消费者广泛接受和使用。尽管人们对 AI 大模型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整体上,这种认知仍较为浅显和有限。
个人使用 AI 大模型最主要的场景是学习和工作,其次是生活场景,AI 大模型的实用性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调查结果显示,在那些已经使用过 AI 大模型的受访者中,分别有 57.42%、40.95% 和 35.32% 的受访者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场景中应用了 AI 大模型。这一数据表明,AI 大模型在这些领域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和实用性。然而,在娱乐领域,使用 AI 大模型的消费者比例不足 20%,这可能暗示着 AI 大模型在娱乐行业的应用潜力尚未充分展现,或者该领域的用户对 AI 大模型的接受度相对较低。此外,高达 95% 的受访者认为 AI 大模型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超过半数的人认为 AI 大模型的作用极为显著,甚至达到了不可或缺的程度。这些数据说明 AI 大模型在提升效率和便利性方面的实用价值已得到普遍认可。
从半数用户没有使用过AI,再到使用过AI却对没有在生活场景、娱乐场景有过体验的大量蓝海市场表明。智能眼镜将会成为AI、个人、生活,三个元素的中间媒介。作为媒介,信息流有远超移动互联网世代的流通性触达用户。作为媒介,推动AI更巨大的普世推广。作为媒介,用户生活能真正被AI助力提供工作价值、情绪价值等。这就是当下市场环境中,智能眼镜对于个人微观的价值。
问3.智能眼镜成为谁的刚需
依旧缺少数据,缺少调研,从目前短暂社群交流、用户交流结果来说,我们现在这批长期关注科技发展的玩家,实际很难去成为这类产品核心用户。我们更多的去追求创新式的体验,换个角度说,刚需同样是有时效性的,刚需是发展性的。更何况现在的刚需是创造性的,是教育性的。
(接下来的内容纯凭我个人臆想,真实工作流程一定不是这样)
这次CES展前后,国内厂商在科技宣传面已经拉的很满了,从生活、工作、娱乐多角度解决这部分人的所谓“需求”。对这样的策略不能说错,因为厂商在立项初期就是对着这类用户建立项目。但是如果把智能眼镜的重点,从“智能”角度立项转变为“眼镜”角度立项。用户故事就完全有了新的角度。
(再次强调以下为个人臆想,全凭生活经验!!不负责啊!)
将眼镜作为时尚社交单品去定位运营,走小红书穿搭博主、生活博主的路线,建立轻时尚印象。AI初期更多服务于微情绪价值方式去定位。让更多在走social前沿、生活前沿的用户有个这样契机去接触到智能(如同前文的大众对AI接触面普遍偏窄),去构架围绕时尚单品外的用户故事。小姐姐们去看演唱会、去听livehouse后的瞬间记录,在咖啡店里交流分享生活时的AI主力,在听自己的专属小宇宙电台时记录下的感受感触,在与闺蜜看到烂片后的吐槽发泄…..等等。这些用户故事点组成,最终会将眼镜不再停留在眼镜,智能扩展的更智能,于是成为这类生活用户的刚需用品,毕竟对于这类标签人群,social就是社会能量生产力啊!时尚智能眼镜不就成为了她们的刚需嘛?
(再次强调,这个故事纯凭在咖啡店看到一对小姐姐沟通过程中的奇想,哈哈哈)
于是当下,直接找了一对小姐姐来试用Rayban-meta眼镜,她们从来没有用过大模型相关应该,得到反馈意外的好,哈哈哈!但是对方对镜框表现出了明显的嫌弃(明明我觉得挺好看的….)
问4.未来智能眼镜是否可以脱离手机独立存在
这个问题就很浪漫了,我决定也用浪漫的方式来回答,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故事,一种前瞻性。
从材料学的发展,能源密度原来高,通讯能耗越来越底、能源类型越来越多元,当下的能源存储运输,信息的存储运输门槛会越来越底。19年的时候,谷歌推出的stadta云游戏服务则是面向C端的一次尝试,现在索尼PS potral则是对当下技术环境下新的C端探索。现在人的终端,分散于PC、手机、手表、汽车、家庭音箱这类硬件设备上。但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企业之间的生态融合,最终都会出现整合出个人的云终端,虽然它不能替代固有终端的消失,就如同现在TWS耳机不能完全取代有线耳机,但它的形态会出现。
当材料、能源、硬件制成都在同步推进时,在未来某个时间点,手机本身可能定义也发生了剧变,智能眼镜也会剧变。最优质的用户信息获取终端会变革,可能是组合的,可能是单个的,甚至已经被宣布失败了的AI pin类型产品,但是它会脱离现在范式下”手机”、”眼镜”、”耳机”。但可以肯定是AI将会融入至终端,融入至云端,成为这些社会生态中最强的链接。
它会独立存在吗,用理性化思考,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它承担在这个时间段内责任,解决了社会需求,推进了新生产革命。所以未来智能眼镜能否脱离手机独立存在,那一定是有他独立的“生命周期”,但未来智能眼镜定义会被技术推动着持续变革着。能抓住这些变革契机点,不就我们创业中的魅力点吗?